夏至时节,四平大地,田野里到处是绿油油的景象,一派生机勃勃……
我市作为农业大市,始终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大国粮仓”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视察四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四平市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不断推进“粮食全产业链”发展模式,采取政府主导、企业抱团模式,变农户为“优质储户”,变粮食为“活期存折”,破解土地谁来种、怎么种、怎么收、谁来储、如何运、如何销、如何延长产业链条和粮食流通服务“碎片化”等一系列问题,建立起保障粮食安全的新渠道。4年来,逐步实现了“土地集约、专业种植、集中管收、定向加工、科学储存、金融保障、农民增收”的目标,得到农民、合作社、粮食企业等经营主体普遍认可,形成了全产业链业务闭环与服务循环的“四平经验”,为持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奠定基础。
坚持全产业链发展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去年,我市粮食总产量达到96亿斤,实现20连丰。这与我市近年来坚持扛稳农业大市粮食安全重任,推进‘粮食全产业链’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发展模式打通了三产融合新渠道,将粮食产前‘贷、耕、种、管、收’5个环节以及粮食产后‘运、烘、储、销、加’5个环节全链贯通,架起互联互通、互惠互助的全产业桥梁,实现‘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全程服务。这种模式多渠道减少了粮食损耗,促进了产销协作共赢,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梨树县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托管土地372公顷。自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后,合作社牢记总书记嘱咐,奋发作为,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我们采取全产业链服务方式,使分散的土地大面积整合,统一采取‘梨树模式’,实施农机作业、统种统销、集约化管理,降低了农机、农药、农资和田间管理等生产成本,每公顷土地节约1500余元,使农民收入极大增加。” 合作社理事长卢伟说。
“我们把土地托管给合作社后,合作社实行全程管理、全产业链服务,我去县里打工,年底玉米卖出去后,我家比以前多收入了1万多元。”梨树县八里庙村村民王小鹏告诉记者,“我们村距县城不到5公里,许多村民选择进城务工。他们也像我家一样把土地托管出去,这样都能获得双份收入。”
“我家的地托管出去后,我就每天和老哥们儿聊聊天、扭扭秧歌,这生活是真美啊。”梨树县小城子镇西道村村民徐长山说起土地托管的好处,赞不绝口,“家里31亩地全部托管,地还是自己的,特别放心。”
我市紧盯农民、合作社和农村新型经营主体需求,推出“全产业链业务闭环与服务循环”新模式,即“粮食全产业链服务综合体”,重点解决“农民和合作社手中余粮保存买卖与市场脱节”等几大难题,为农民解决种粮、储粮、卖粮的后顾之忧。“粮食全产业链服务综合体”集农业生产、工业加工、金融保障、政务服务为一体,秉承“集成种购、烘干存储、存取自由、保值增值”原则,以合作社、粮食仓储和加工企业等为经营主体,解决农民和合作社手中余粮保存买卖与市场脱节难题、后临储时代粮食仓储企业库容闲置和经营难题、粮食加工企业缺乏市场化粮权难题、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难以介入农业产业链难题,实现了增加农民收入、扩大规模化经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保障粮食安全的目标。
吉林省新天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宪琦介绍说,新天龙年加工玉米90万吨,优质酒精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2%,优级食用酒精产量全国第一。粮源是公司的“命根子”,收益是保护种粮者积极性的“命根子”。该公司通过粮食全产业链服务,与签约农民和合作社协商,不断优化服务,为卖粮的农民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的“五代”服务。原来每吨收取20元的烘干成本费,现在免掉了这一项费用,已累计让利60余万元。农民可以随时点价结算,解决了农民“储粮难、卖粮难”问题。
拓宽粮食产销渠道
在服务中助民增收
近年来,市粮储局持续开展“双需双服双扩”活动,将四平玉米主食创新产品与市场衔接,将企业技术升级需求与帮扶衔接,整合品牌影响力、产品创新力、产业推动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优质粮食购销合作新模式、拓展新渠道、释放新动能,助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唱响四平粮食品牌,提升品牌品质,搭建产销合作平台,服务企业扩市场。连续举办6届“四平米·香八婺”——四平粮食金华推介招商活动,四平市鲜谷食品有限公司等6户企业与浙江粮企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扩展了实体销售、网上销售、社区团购“三对接”购销渠道,实现年销售优质粮食产品1786万斤,销售金额3590余万元。优选鲜食玉米、玉米主食化、四平大米等106种优质粮食产品,进山东、天津、上海、杭州、福建等销区推介,富邦农业、丫鸭米业2个玉米水稻产品荣获第十九届中国国际粮油展金奖。
聚焦“创新”“高质”,推动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产业。依托优质粮食工程,积极向上争取资金2272万元,支持四平鲜谷、梨树富邦、双辽绿色田园等6户粮食企业完善仓储基础设施、设备升级改造和购置新生产线。精心组织域内12户鲜食玉米企业参加“2024吉林鲜食玉米科企对接与技术培训”“吉林省鲜食玉米培训会”,企业法人代表、销售经理和技术员工“分班定向”培训,让科技赋能产业,帮助企业妥善解决生产经营等环节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推动我市鲜食玉米产业发展壮大起到积极作用。
积极搭建粮食产区与销区、长平、吉浙合作平台,构建线上和线下“双线”购销渠道。域内粮企与域外大型粮企合作,收购玉米原粮40万吨以上,合作金额达9.2亿元。永春米业、通达米业、双辽市创业联盟等域内粮企同浙江粮企合作,销售大米、面粉、豆油等产品,实现显著收益。永春米业与长春铁北监狱、女子监狱、吉林大学合作,销售大米100万斤,销售金额达200万元。
“得益于‘粮食全产业链’服务,我们与浙江粮企实现合作,通过网络销售我们本地的品牌大米,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推动作用。”双辽市创业联盟协会董事长董学颖说。
将玉米“吃干榨净”
全力带动产业升级
“是‘粮食全产业链’使玉米价值实现最大化,让玉米实现了从一根玉米棒到系列主食的华丽转身。”四平市鲜谷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孙立波介绍,公司借助“粮食全产业链服务综合体”,建成两条鲜食玉米全自动化生产线,年可加工3000万穗鲜食玉米。公司流转320公顷土地,与一家大型网络平台签订了合作协议,公司负责生产供应,平台负责市场销售,实现了鲜食玉米全产业链生产。在鲜食玉米收获后,还能错茬种植白菜等作物,秸秆也实现了饲用和转化综合利用,玉米价值被“吃干榨净”,使农民从果实、秸秆和多茬种植3次增值中获益。
我市实施“全链创新”工程,支持企业研发新产品,玉米发糕、玉米饺子、玉米方便面等百余种玉米主食化系列产品、菜品线上线下全面铺开,申请玉米弱力粉及其生产方法等50余项玉米产业科技成果,科技赋能粮食产业内生动力持续增强。通过产品研发、产值延伸,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发展。实施“提质扩容”工程。在“销”上,实施“业务闭环与服务循环粮食全产业链综合体”,成立了四平玉米产业联盟、四平甄选创业联盟、玉米主食化分会,服务综合体从生产、加工、餐饮、销售等环节的71家联盟企业实施集团带动。优选鲜食玉米、玉米主食化、四平大米等优质粮食产品5大类30个系列、138种产品共计7000余斤,在浙江金华和义乌展出品鉴和销售。优选4户鲜食玉米、四平大米企业2类32个创新产品参加第二十届福建粮洽会,积极申请注册“四平大米”区域公用品牌。参加“2024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四平玉米”区域品牌从参加评价的1034个品牌中脱颖而出,荣登区域品牌(地理标志)百强榜。2023年,玉米主食化联盟企业销售额达28.3亿元,同比增幅52.1%。
“我们将进一步注重全链提升,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大力实施玉米水稻产业集群建设,做强产业,促进融合。服务好晟然食品速冻玉米二期、食尚康源健康营养食品项目建设,加强龙强米业、四平鲜谷、中储粮四平直属库3户企业优质粮食工程资金监管,指导企业如期完成项目建设。育强粮食企业,评选‘四平好粮油’10户示范企业(店),评选10户玉米水稻产业示范企业,示范引领带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市粮储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我市将持续推进“粮食全产业链”建设,不断打通三产融合新渠道,打造农民增收的服务平台,企业增效的互惠载体,产业链发展的孵化基地,以基地代工企业,以企业带动农民增收,为保障“地方政府抓粮、农民种粮”两个“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四平智慧”“四平方案”。